先秦的篆书作品有哪些?

韩昊炜韩昊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毛公鼎》,因作器者是毛公而得名,是清代道光年间于陕西眉县礼村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大型青铜器。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号称“抵鼎”,是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稀世珍宝,于1958年由故宫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鼎上铸有铭文32行共499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记录了周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积弊,重用旧家,封赏有功之臣毛公的故事。毛公鼎铭文字体是成熟的西周金文,字形整齐,风格雍容,后世书家从中可以学到篆书的笔法、结体等要旨,是学习大篆的极佳临本。

杨沂孙是清代著名金石书法家,篆书取法《天发神谶碑》和《石鼓文》,旁参《峄山碑》,尤致力于秦、周石刻文字的研习。此幅临毛公鼎作品笔力厚实,气格高古。

吴昌硕是石鼓文书法的集大成者,他的弟子王个簃、赵古泥、潘天寿、朱复戡等人都是善写石鼓文的。赵古泥在36岁时书写了此幅篆书临毛公鼎作品(1920年),初似吴昌硕风格,后来他参入了诏版、猎碣等,自成一家。

《散氏盘》,因做器者是散氏而得名,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的重器。散氏盘于清代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后来不知为何流落海外,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器之一。《散氏盘》为西周晚期赤乌三年散氏铸作的器皿,其内铸有铭文19行共357字,记载了西周晚期关于土地、奴隶等方面的法律条文和史实。因为出土晚,文字有较多的讹损,给解读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散氏盘》用笔圆转质实,浑穆而灵动,结体严谨庄重,于端庄中见险绝。此碑受到晚清碑派书家的青睐。散氏盘中的异体字也成为书法家的创作素材。吴昌硕常喜欢用其中的“十”字与石鼓文掺用。吴昌硕是石鼓文书法的集大成者和革命者,他曾说:“临写石鼓已三十载犹未能登其堂奥,故知其难也。” 他50岁以后才开始学石鼓文,临写石鼓文的真迹有70多件,临写石鼓文字的条幅就达100多幅。他所写的散氏盘铭文,如这件五言联“心足少为福,味淡常似腴”,笔随心运,笔笔中锋,厚重圆通,朴茂苍浑,笔法拙中带巧,结构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魅力。难怪赵之谦对其有如此高的赞誉:“论篆法,以吴昌硕为第一,余皆门外汉。”吴昌硕真可谓是“石鼓文临写第一人”。此幅五言篆书即出自散氏盘中。

1959年陕西宝鸡斗鸡台一带墓葬中出土了四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通称为“中甗群”,其中名为“中甗”的两件有长篇铭文,故有“长篇中甗”和“短篇中甗”之分。长篇中甗和毛公鼎、墙盘、虢季子白盘一起号称西周四篇长铭文,篇幅是传世青铜器中仅次于《毛公鼎》的,铭文内容涉及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军事及刑法、职官、封赏等诸方面,被誉为“新世纪最重要的金文发现”。长篇中甗内壁铭文21行363字,记叙了在西周厉王统治时期,中为纪念其母而铸造祭器之事,它与另一件同名器物“短篇中甗”是成对的侈口有盖有足的器皿,今已佚失。长篇中甗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邓石如的篆书从斯、冰一路篆刻人手,上追周秦铭文,其小篆“铁线”法最精,中锋用笔,线条圆劲、瘦硬光洁,结体紧密,字型修长,神采飞扬,一派书卷气,代表了他的篆书风格。他善用侧锋“破”笔写篆书,线条富有立体感和质感,此件篆书七言联“春有香风夏有雪,秋多山色冬多日”就是以长篇中甗的铭文所写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