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阔边是什么呢?
清代的铸钱制度沿袭明代,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中央由工部及户部出资,设宝泉局和宝源局铸钱。地方铸钱始于顺治元年,最初有八个铸钱局,后来又扩充至十五个铸钱局,每局各有一个汉字命名。如:河南曰宝巩局,陕西曰宝陕局,云南曰宝云局、江苏曰宝苏局。(清钱币背文,宝巩局以满文为主,兼有汉文。宝陕局、宝云局,以汉文为主,兼有满文。宝苏局,背汉文为大字阔边,其余各局皆小字。)
清康熙以前所铸钱币皆为小平钱,面文为“康熙通宝”,背文纪局,有工字、源字、原字等。其中康熙通宝“工字当十”,铸量极少,价值很高。雍正时开始停止铸造大样钱,其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在位期间均有铸钱。此时,出现了通宝背“重宝”钱,如嘉庆通宝背“重宝”钱,极为少见,价值很高。
咸丰年间,时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国家财政紧张,故铸钱的材质和钱文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材质由铁钱、铅钱、布钱扩大到铜、铅、铅锡合铸。钱文亦变化繁多,有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有制钱宝“通”、大清壹百文,当十、当五、当三、当二文等各种通货膨胀性质的钱币。尤其是咸丰十年铸行的宝河局“当五、当十”两种钱币,铸行未久即停铸,存世极少,是可贵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