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龙有什么特点?
龙的神性,集中反映在它所具备的超能、特异功能之上。如《说文》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正因为龙具备如此特异功能,因此才称之为“神龙”。所谓“神”即超能、特异功能也。所谓“精”,是说龙是最完美的动物。“龙百兽之神”。这是把龙与其它动物的特征相比而得出的。龙所具备的特异功能是其它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它又集其它动物的精华于一身,因此龙与其它任何动物相比是最“精”的。
龙的形态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清代以前对龙的形态没有十分严格的规范,各人所描绘出的龙的形象也是不统一的。大致说来,龙的形象有如下特征。在造型方面:或走、或飞、或腾、或矫。在形态方面,多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清代统治者出于神化本民族及本族所依托的本命神-------龙的目的,对龙的形象的塑造特别加以规范。其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九个字,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须似人、耳似牛。清宫中所用的龙纹,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装饰图案中都是统一的,均按上述九个字所概括的特征绘制或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