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小的玉扳指多大?

乌芸娜乌芸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玉扳指的制作水平是历代中最为鼎盛的,其样式基本沿用明代,出现了平口、斜口、花式口等样式,其中平口直筒式扳指器型简单,但做工精巧,十分抢眼,而其它花式型扳指,多利用俏色玉料制作,再通过高超的琢玉工艺雕琢而成,从而显示出雍容华贵,精巧无比的艺术风格。清代玉扳指有“大、小、扁、圆”四种样式,但目前存世的清代玉扳指多以“小而圆”的为多数,其特点是器形较小,但十分圆润,一般高约18—45毫米之间,上口宽约12—35毫米之间,壁厚约为2.5—8毫米之间(顶撞在琢制时略有不同)。当然,也有部分玉扳指制造得很大,一般这类扳指高约在50至80毫米之间,壁厚可达到八至十三毫米之间,上口宽约在40至50毫米之间,因此,这类用料较多且较大的玉扳指,一般多为皇帝或王公大臣拥有。而少数极小的玉扳指,多为把玩件,一般可把玩件的扳指高在八至二十毫米之间,上口宽在五至十二毫米之间,这种微型扳指一般多为圆筒形,壁厚都在四至八毫米之间,这样,内口的直径则只有两至六毫米,这样的扳指已不适宜佩戴使用了,一般多为佩带挂件或案头摆件。

玉扳指是中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玉器,据考证,玉扳指在我国的北辽西、内蒙古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就经常有所发现,因此,可以说,玉扳指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很早就开始使用的一种饰件或实用器,后来,随着我国女真、契丹、满族等北方游弋民族入主中原,随着这些游弋民族马上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渗透到以汉族为主的中原文化之中,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如扳指等马上民族所使用的饰件成为中原百姓的佩饰文化,并且,由于佩饰玉扳指被当时王公大臣们所喜爱,因此,作为身份或权力象征的玉扳指,不但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使用广泛而且在中原地区也使用广泛。玉扳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玉器,不但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在几千年的演变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型、料、工”的传统使用风格。因此,作为玉扳指的“型、料、工”对于鉴定清代玉扳指真伪和鉴别清代玉扳指的优劣是非常重要的。就玉扳指的“型”来说,玉扳指的器形制式一般多是圆形管状,多数玉扳指上口宽,下口略窄,器底略呈外撇状,上下口沿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呈花式形状。扳指多为桶型,也有呈鼓型,底部有的呈里收状,也有的呈外撇状,因此,顶撞的样式一般多为斜顶。玉扳指的壁厚度,一般上部偏薄,下部略厚。就玉扳指的“料”来说,玉扳指多使用和田玉制作而成,也有少量使用玛瑙、翡翠、石英岩、青金石和各种玉石制作的,由于用玉制作的玉扳指是清代玉扳指的主流器,因此,玉扳指的玉料使用以优质的和田玉为主流,由于玉扳指是实用器,因此,玉扳指在选料上一般多采用较大和较厚的一整块玉料制作而成,这样,琢玉匠师们就以玉料的天然玉色琢制而成,其颜色一般多为上等羊脂白玉或光亮洁白的青白玉色或颜色较纯的青玉色、碧玉色和黄玉色等。因此,玉扳指的玉色一般以纯色为主色调,因此,其色调非常匀净,没有杂乱的色调,只有少数俏色玉扳指才会采用玉色不纯的玉料制作。玉扳指的纹绺和沁色一般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其玉质温润如脂,包浆滋润圆润,使用痕迹自然。由于和田玉的纹绺和沁色的色泽与玉色的主色调有很大反差,因此,玉扳指的纹绺和沁色往往显得特别清晰可见,其纹绺有黄白色或黄褐色或暗红色、黑色、深褐色等,其沁色一般多为深褐色或黑色。就玉扳指的“工”来说,玉扳指的制作一般较精细,它的表面多有装饰纹饰或在扳指的底足外侧浮雕有吉祥图案或动物图案或文字等,因此,玉扳指的琢制工艺特别精致细腻,而且玉扳指一般都有内口,内口一般打孔较小,打孔较深,因此,打孔内一般都带有光滑圆润的螺旋纹,有的甚至在孔壁上打有圆环纹,因此,孔内也表现得十分规矩圆融。总之,玉扳指的制作工艺是“清三代”玉器传统琢制工艺的真实体现,它具有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琢玉工艺所呈现出来的精湛制作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去研究欣赏,去学习探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