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元有白铜吗?
清代的银元材质以白铜为主,含铜八九成,含锌一二成,俗称“铜钱银”或“银占”,它的含银量极低,甚至不含银。铸造银币的金属以红铜为主,掺入镍、锌、铁、镉、钛等合金,形成合金红铜币。这种币在光绪年间发行,占中国古币的绝大多数,其中清花、大清、大清国、吉字、光绪元宝、重宁、四川军政府造的等均为铜镍币。
北洋政府时期,为了节约铜,把镍铜改为铜锌合金。从1914到1916年,天津造币厂铸了3500万枚,云南造币厂铸了4400万枚。1916年1月1日,财政部决定用白铜代替红铜,铸币改为白铜,但仅限于5角银币使用。银元仍采用红铜合金。自民国十四年起,铜价开始上涨。直到1931年,国民党四大家族通过“四行联合办事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联合组建的货币发行、贴现、抵押放款和清算机构)公开收购白硬币,白铜逐渐被淘汰,红钱合金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