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洗笔的有什么东西?
谢邀~首先,我们先明确一点定义——“毛笔”的定义。 《辞海》中关于“笔”的字条是这样写的: 可以看出,除开书画用的毛笔外,还包含墨笔、彩笔(蜡笔)和硬笔等。但无论什么笔,其基本构成成分都是毛笔被覆的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民国时的文人们到底用什么笔写字。 根据我的观察与了解,民国时(尤其是上海一带)的文人们用笔画字,主要有以下五种:
1.宣笔:即以湖笔工艺制成的毛笔;
2.纯狼毫笔:如兰干笔、紫毫笔等;
3.纯羊毫笔:如绿玉、红玉笔等;
4.兼毫笔:由两种以上的动物毛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的毛笔;
5.自制的简易毛笔——将毛刺(去刺)、旧棉絮等用浆糊搅和后做成笔的形状,然后用清水浸泡后晾干而成。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第5种制笔原料中所谓的“毛刺”和“旧棉絮”。在近代以前,中国并没有成熟的机制毛尖(用来制作高端毛笔的羊毛),因此所谓的“毛刺”实际上就是机制毛笔中的毛边料(机制毛边料也称“毛头”或“毛边纸”,是机制毛笔在制作过程中被剥落的废毛)。而旧棉絮则是将旧棉被里的棉花掏出来(当然也可以用新的棉花替换旧的),浸泡在清水里,使它变软后,揉捏成条状,再经过晾晒制成的。这样的制笔原料价格低廉,但是不耐书写。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不同笔的不同用法。
1.宣笔:是仿古之作,主要用于书画,也可用于写笺(一种小型的书信)。
2.纯狼毫笔:坚劲,适用于书法和大字体的书信。
3.纯羊毫笔:柔软,适宜小字体的书信。
4.兼毫笔:刚柔并济,根据具体的笔尖形状又可分为尖锋、圆锋、方锋等多种,适合多种场合使用。 (此处应补充说明:现在有许多的“手工毛笔”,各种材质、各种形状的毛笔都有,这种毛笔是否适用呢?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制作比较精良,这种用笔方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制作较粗劣的话,这种用笔方法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用——原因在于笔豪不能被顺利分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