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瓷瓷片有收藏价值吗?

强芊芊强芊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河北人,对邢窑还是有感情的 记得小时候家里就有几件奶奶珍藏的邢窑瓷器,但是年代已经久远,现在一件也没有了,很怀念 我百度了一下邢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很多人把邢窑和邢瓷混为一谈,在百度百科里搜索“邢窑”,百科里这样写道 “隋代邢窑以烧制白瓷著名。唐武德年间(618~626)以后,又创烧了卵白色中略带青色的细瓷,被称为“类银胎质"。”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中国陶瓷史》里写到,“至于隋代之邢窑…..盖其釉色之特点,在白中泛黄。” 这里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隋代的邢州窑(即邢窑遗址)的白瓷在白中带黄。

而在我国历代以来的瓷器中,凡是白瓷都是以细腻、匀净、明亮如脂似玉著称于世,而颜色发黄的瓷器不是白瓷。 所谓的“邢窑”并不存在“黄瓷”这种品类。 黄瓷的出现是明代的事,明初景德镇发明了以氧化焰烧制白瓷的方法,烧出了具有鲜亮色调的“亮白”瓷,俗称“明瓷”。 到了成化时期,御器厂工匠在研究“亮白”瓷的基础上,烧制出了更加莹彻如玉,光可鉴人的“纯白”瓷。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期载文介绍,“成化瓷器的颜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粉白;一类是月白;再有就是淡黄。这三种颜色的成因应该是一样的……成化时,白瓷的产量很大,质量也很优秀……” 其中提到的“粉白”“月白”都是色调柔和淡雅的白色,并非黄色。 将“带黄的白瓷”误认为“白瓷”并称之为“邢窑”的做法应该是源于对“影青”的误认。

在《中国陶瓷史》里同样提到,“宋代浙江地区的越州、台州以及江西等地的瓷器,在胎釉成分上与唐代的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胎骨较薄,釉色淡雅,常有冰裂纹装饰。” 这里所说的“胎骨较薄,釉色淡雅”正符合影青瓷的特性。而“冰裂纹”更是影青瓷的经典纹饰。

另外,我在一篇题为《浅谈磁州窑系》的文章里找到了关于影青的记载。这篇文章里写道,“磁州窑系是以磁县南堡乡及临水村为主的北方最大的民窑系统,这里生产的黑瓷、白瓷、青瓷等品种均闻名遐迩,尤以白瓷为最,其品质堪称北瓷代表。” 这里的“白瓷”指的就是影青。文中还介绍了影青的制作方法,“制法烧造与青花相同,但胎釉成份略有差异。先烧结泥坯,再施透明釉或半透明釉,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

我认为目前市场上所谓“新发现的邢窑遗址”出产的“邢窑瓷器”实际上应该属于影青瓷器,而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邢瓷或者汉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