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价值古币高?
古币的“价格”与它的铸造量无关! 决定古代钱币价值的因素很多,包括朝代、工艺、面值、流通范围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否曾作为货币使用并完成了交换过程。 也许一枚古代金币的铸造量仅有一克,但它如果曾经作为货币使用并在实物交易中完成了一克银或一金币的价值交换过程,那么这枚金币就是“值钱的”;反之,即便一枚清代的乾隆通宝(铸量最大的一种铜钱),若从未被当做货币使用过,那么它的价值也要比一枚没有流通过的民国九年袁大头略低。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来讲,现实情况要更为复杂一些。首先是一枚古钱币是否有流通的经历很难判断,其次有些古钱币虽然本身没有流通,但其母钱却曾作为制币原料而流通,这种情况会使其身价倍增,最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由于制作标准不同,其轻重的差异也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能否找到证据证明一枚古钱币曾经作为货币使用是判断其价值的主要依据。对于一般收藏者而言,这一证明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先通过研究历代钱币的形制变化、文字风格来推测其年代,然后再通过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来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能找到该古钱币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证据,那么我们的判断就算得到了验证,否则就只有靠自己的学识来给这枚古钱定个“价”了(当然,这种估价的结果只能是建议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