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缩样有收藏价值吗?
谢邀! 年画,是中国民间绘画的一个大的分支,起源于古代的“门神”,宋代已有卖门神、户画(北宋《东京梦华录》)之记载;元代开始称“年画”并盛行于明代;清代以后各地相继出现专业年画作坊(如江苏武进,山东潍坊等地)并形成一定规模。 从历史渊源上,年画与庙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旧时,每逢春节,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配上二幅大红的喜庆窗花(也有贴门神的),而正堂屋墙上则要挂一副中堂,画上写有朱批“天下太平”或“风调雨顺”等吉祥语的帝王画像——这几乎成了传统中国年节里必不可少的几项春节“标配”。
至于这个中堂里的帝王像,按照旧时习俗,一般是不能换掉的。因为人们认为,新年换掉皇帝像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会招来上天贬罪。除了画上落款时间外,一般的年份中,这幅中堂上的皇帝像都是“年久失修”、“风化”褪色的——唯独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年年都要换上一幅新帝图像:这是因为乾隆皇帝自称“天皇”,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所以每年都要更换中堂。不过这种特例只限于宫廷和王府之中。
一般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后,各地的年画制作坊就开始忙活起来,制作、印刷、销售,一派热闹景象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慢慢散去。 这些年画作品,有的是单独出售的,有的则是有固定装帧模式的,如对联、条幅等,多是卖者自印;而年画则是由专门的书局或者书店印售,每本售价三分至一分不等。
由于年画的买主大多是乡村的富庶人家,因此商家为了迎合这种大众审美需求,在题材的选定上自然是尽可能选择那些吉祥喜庆,寓示着美好祝愿的图式: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天下太平”、“岁稔年丰”等等。在这些描绘祥和富足生活的画面中,百姓寄托了自己对于来年丰收、平安的祈愿。同时这些图案也大多体现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对年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推崇至极。但是,当我们翻检尘封已久的故纸堆,看到这些曾经泛黄的、略显笨拙的“艺术品”——这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反映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年画,我们的心底还是会对那份久违的浓浓乡愁激起一层薄薄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