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花钱有价值?
“古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我们通常说的古代钱币,其实是指明代中晚期开始铸造的制钱(俗称大明通宝),以及清代铸行的各种铜币、银币;而“古花”则是人们对于中国古代装饰货币的一个称谓,这个称呼最初可能指代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而铸造的“福王钱”,后来逐渐演变成人们对所有非现代机制币的银元、铜元的统称——当然,这种分类方法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和定义,因此也没有严格的界限。 总之,作为一个爱好者来说,我们只需要记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先秦货币(含战国的刀币、布币)是仿照外来货币形态而作的改良,战国末期的秦半两、汉五铢是汉代纸币“缗钱”的等价物,唐朝的“开元钱”、“乾元重宝”在宋朝时作为“交子”的抵押品,元朝的“至元宝钞”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由政府发行的纯纸币制度,明朝初期曾发行过金叶,但主要货币仍是银锭,清朝初年则流行使用银票。
以上所说都是狭义的古代货币,与之相对,我们现今所说的“古花”即是从此而来,它们都是由清代开始的,除了作为主要流通手段外,还具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因为其背面大多有造币厂的标识,所以也是鉴定古钱币真假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价值来说,这些“古花”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价值不菲的样币,第二类是发行量较少的试铸币,第三类是流传下来的历代官铸的钱币,第四类是民间私铸的非官币。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由于受到政府监管,保存完整者极稀,故非常值钱,第三类因为官币的身份,也有一定价值,而最后四类则因为数量巨大,现在多已沦为收藏界的“大众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