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是?
“中国画”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就有了独立的含义——特指中国画家、中国画法、中国笔墨所呈现的艺术作品。 而所谓“中国画”存在的意义或价值,也就是由这些画家、画作和画派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文房四宝”中唯一有形体之物为纸,因此就产生了书法;而除了毛笔之外,剩下的“三宝”——砚台、墨、绫纱,都是绘画必备的工具材料(当然,现代人有电炉、复印机、数码相机等,使用工具已大不相同)。
因而也可以说,书法源于中国的文字,而中国画画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线”。 中国画的“线”,区别于西方油画的“块”,这是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大区别——“天人合一”与“主体性”。 即中国人是从整体上看待宇宙万物的,每一个事物都在“天地”之间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并且与其他的事物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万事万物都具有“体”与“用”的关系——就像建筑一样,有一个大的主体结构,周围的门窗、梁柱只是其“用”,有了这些“用”,结构才有了生命。
同理,在中国画中,线条也有“形”“神”之分。笔笔中锋、笔笔有力、层层叠叠的线条组成的“形”,是为作画的基本功;而一笔之中起承转合、行止自如的线条流露的神气,才是画家表达情感的关键。 所以,中国画的“形”不是孤零零的线条,而是有着上下左右关系而又平衡稳定的画面结构。而这种结构,正如儒家的“中庸之道”,是追求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所以,中国画中的“形”是没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和遗憾的。 然而,这种追求“恰当”的做法也有可能造成“完美”(毫无瑕疵和漏洞)的反面——死板、僵硬和不灵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只有靠“神韵”来调节了。
因此可以说,“以形写神”,是中国画既遵循自然又有超越自然的创作原则——在“似与不似间”,追求“无法之法”。 而这一创作原则的建立,也是建立在画家对传统技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给“中国画”下一个定义了: 以毛笔、宣纸等为媒介,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在“似与不似间”体现作者人格魅力和审美情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