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还有未来吗?
现代性与中国画 现代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词,它是相对于古代、传统而言的。然而现代化则是一个带有一定贬义的词,它表明一种被动的状态,即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落后,需要努力向先进的国家看齐,寻求发展。 中国文化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不断地被赋予现代性这一标签,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谈论文化总会谈到现代化的问题。然而什么是现代性呢?西方有着自己的理解。法国著名思想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给出了一种说法——后现代就是“一切现代的都变成历史的”,这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的解释;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则在论述第三世界的文学和艺术时提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概念,其认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中,任何民族/国家都不可能再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一切文化都变成了“后文化的”,也就是从空间维度解读的现代性。
这两种看法虽然视角不同,但都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全球化的进程,是具有排挤性和吞噬性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化即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等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和应用,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后文化”景观。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国当下的绘画是否处于一个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让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随之而来的便是各领域的快速转型,其中包括艺术领域。随着经济的复苏,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此前那种依靠权力与金钱的评判标准正在让位于市场规则,艺术生产不再是由国家统一调配资源,而是通过市场的途径来进行资源配置。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民办美术院校、机构,它们以培养市场所需的创作人才为宗旨,大力提倡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径,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各种“创新”“新锐”的创作和批评话语层出不穷。
当然在这过程中国也有大批的艺术工作者自觉地选择退出机制,他们或放弃商业化路径而坚守艺术的初心,或走向国际追求艺术的卓越,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逐步地从当下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淡去,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当代中国绘画(不论山水还是人物)是在面向着一个全新的历史境遇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