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玉器属于什么玉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中国自古就有玉之分,《礼记》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可见古人对玉的认识已经超越玉石材质本身,而是赋予玉以品德的象征意义。 这种思想延续至今,我们仍然用玉形容一切美好之物(当然包括女性),比如形容一个人善良会用「心地纯洁如玉」;形容歌声动听会用「婉转动听如玉笛之音」;甚至说一个行动正确会「如琢如磨,无悔无吝」。由此可见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那么作为礼仪之器的玉器,自然也是由这样的文化氛围所影响而形成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就已经意识到不同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纹理的石头是有区别的,并且将一些颜色柔和质地细腻温润的石头用来制作器具或者图腾雕塑。由于这些玉器大多作为礼器或祭器,因而能够保留下来,并形成了如今的「玉」文化。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玉文化似乎和西方的石文化没有区别了。但是中国人喜欢把美好的东西和玉联系起来,于是其他美好之物也开始染上了玉的色彩。《礼记·曲礼上》云「凡饰物,毋刻几以为玉。」可见在周代,美石已经被赋予了玉的属性。
到了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宋孝宗有一次游玩时,看到一棵桂树长得奇丑无比,便挥笔写下「此木一不雅,何用至宫闱?」,意思是这棵树长得这么丑,怎么能够用到皇家宫殿中来呢!此时随侍的臣子忙说此树虽丑,却是制作香料的最好的材料啊!因此这棵被贬低的桂树,因为香料的作用,身份一下子就提高了。
显然,在这里桂树的材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散发出来的香气,而这种香气在文人眼里却可以和玉相提并论了。所以这里的玉其实已经是一种象征赞美的通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