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育从何时开始?
古代,学习书法主要是通过拜师,学习字帖这两种方式。现在多了一个网络教程。 那怎么评判一个书法家水平高低呢?主要看两点:
一是看他写的字好不好看;二是看他的笔法是否精湛。当然,如果能二者兼得自然是最好的,但往往难以做到。于是古人就提出了“书尽意”的观点,在书法实践中,如果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可以不顾结体、章法的美观以及笔法的规范,只要能达到抒情的目的就可以了。这也是对“艺不如器”“书如其人”的补充和扩展。 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有不少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字写得不好,为什么说他/她是书法家?某某人的字很好看啊,为什么不承认他是书法家? 这其实是在混淆概念。我们评价一篇文章好坏了的时候,并不以字的好坏来判定。但是,评价书法作品却不能不提到一个字——“法”。所谓“法”,主要是指笔法、结构、章法的法规。
很多人写不好字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掌握“法”。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写不好某个字,就否认他/她是书法家的事实。比如我们称赞柳公权的字,会说他笔画刚劲,结构严谨,笔法到位。而不是说他的某个字写的好。 一个书法家不一定要字的结构、章法很好才称为书法家。刘墉的字,很多人都评价是布局混乱,结构不好。但这恰恰是他独特的风格,也是他有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我说,评价他的作品时,不能用某些局部的错误来否定他的整体。 另外,我反对把法度的观念强行加诸于所有书法创作之上。特别是当代很多初学者,还没学会走就要跑,没有掌握好执笔就容易写字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