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由什么组成?
在谈论翡翠的组成之前,先简单说一下玉石和宝石的定义—— 国际宝石学定义:宝石是"自然产生的,呈晶体柱状或针状,具有美丽的颜色、透明度和光泽,并且全由晶体构成的固体”; 而玉石则指的是“天然形成的,主要由含水的矿物质组成的集合体,通常为多晶集合体,具有美丽的外观”。 所以严格来说,白玉(如羊脂玉)、青白玉(比如籽料)都属于玉石而不是宝石。而绿色的翡翠则是颜色最为鲜艳的宝石之一。
再来说说翡翠的成分类型,根据成因不同,翡翠可分为岩浆矿床(原生矿)和沉积矿床(次生矿)两大类。其中又因形成条件不同,岩浆矿床中又分为了紫罗兰翡翠和绿翡翠两种,而成因相似的沉积矿床则会形成黄翡、红翡以及淡紫色的水沫子(局部带有绿色)等等。
不过这些颜色的来源各有不同: 紫色和粉红色的翡翠,其形成原因为超基性岩(如玄武岩)中的铬(Cr2O3)元素被溶解进入附近的高温高压的溶液后,沿着裂隙向周围扩散,并在合适的环境下逐渐沉淀聚集形成了辉石或正长石等矿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紫罗兰或者粉红的翡翠。而绿色翡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紫罗兰类似,只是其中的铬元素的价态变为三价,因而呈现出鲜明的翠绿色。
而红翡和黄翡的形成原因则与上述两种色彩差异很大的原因,在于其中铁元素的存在状态发生了改变,原来以氧化态(+3价)存在而被还原成了二价铁(Fe2+),导致黄色或者红色的色调出现在了翡翠之中。
花维优质答主组成翡翠的矿物,以硬玉为主,还有角闪石、钠铬辉石、霓红辉石、兰宝石、钠长石、绿辉石等,由于各矿区矿脉不同,所含伴生物质亦有差别。例如“木那”场口的翡翠常有红宝石,“帕敢”常含褐铁矿。
原石皮壳
在色感上,有绿皮或黑皮、乌皮等。在皮壳的外部常有一层外皮,称为雾,雾有黑雾、黄雾、白雾、灰雾等。有的有皮无雾、或雾在皮外或皮内,或一石多皮。这些都与翡翠的山、水、老、新种有直接关系,是判定翡翠质地的特征。
原石的石性
翡翠原石的石性分为水石、半水石、半水半干石和干石,其中水石因水头足,透明度好,其表皮的皮壳特征与底子往往有相对应的色彩,例如,绿色翡翠的皮壳下面多能对应出相应的绿。因此容易为购者辨识。而干石或半干石则不然,它们不仅透明度差,而且皮壳与内里色彩难对应,极难确认其本色。因此,有“干买肉不买色”之说。
皮壳的结晶特征
有的虽然石壳多沙粒,很粗糙,但往内部发展,沙粒逐渐减少,结晶逐渐细腻;有的表面很光滑细腻,但往内部发展,结晶越来越粗,越来越干涩。因此,购者在选购时,除了要由外向里面观察皮壳结晶变化外,还应注意观察皮壳是否有经过打磨处理现象。
皮壳风化程度
一般说来,风化度好的翡翠皮壳,有光滑、细腻、致密、油润感强的特点,其内里的翡翠质量较好;反之,则较差。不过,有些由原生矿崩落的砾石,由于水冲度不足,风化度也不充分,其内里质地、色、水等却很好,“仔料”的价值大大高于山料。
皮壳的颜色
皮壳的颜色与翡翠的品种、底子的色调等有对应关系,如紫皮壳下面通常为紫罗兰(椿芽紫)品种。黑皮壳下面通常为底子发乌、发暗等。不过这些也有的例外,例如有时紫皮下面也可能出绿,黑色翡翠、乌兰底子也可能出绿色,即所谓“黑不挡绿”。此外,还有以红、黄或其它颜色作翡翠皮壳的。这些皮壳多是翡翠被风化后生成的次生矿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