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能戴翡翠手镯吗?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莫名其妙。 首先,先搞清楚一个事情——并不是所有镯子都是女士才能戴的! 在古代,文人墨客们会有佩戴“镯子”的习惯。比如《红楼梦》中,宝玉戴着的一个,就叫“镯子”。(第四十三回) 这个“镯子”,根据红学大家的考证,就是现在的“扳指”。只不过,宝玉这个“镯子”是白玉的。 在民国时期,很多先生是会戴着这种“玉镯”出门的,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 不过,这些先生们带的“玉镯”不是现在这种圆形的,而是长条形或者扁方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现在,就认为只有女士才能佩戴“玉镯”了呢?这显然是一种偏见。
其实,除了“玉镯”之外,还有很多男士佩戴的首饰。只是这些首饰,普遍都比较低调。所以,常常会被忽略掉。 举个例子: 这是明代学者朱舜水(此人一生颇有意思,在明末清初那个乱世,他原本是江南士大夫,后来因为抗清失败,为了不忘故国,绝食去世)佩戴的珍珠项链和手串。 注意看他的手腕,是不是有类似现在手链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他带的“手链”。
当然,还有比他更“豪横”的。 例如,在元明时期,太监是比较盛行的职业之一。其中有一个名叫怀恩的太监,就特别爱珠宝。据说,他的脖子上、手上、头上,都有珍宝装饰品。
他的脖子上面,就带着两条金项链,各坠着一颗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手上有四只戒指,一只镶嵌碧玉,另一只镶嵌翡翠; 头发上,则插着两根翡翠雕成的簪子.... 不过,他再怎么“豪横”,毕竟只是个太监。一般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奇珍异宝”,而他所能使用的资源毕竟有限,因此所带的饰品,在华丽程度上肯定比不了今天。
男人配带翡翠手镯是一种时尚和潮流。在西方国家没有翡翠,他们的文化中也没有翡翠元素,但他们同样把配带玉器(翡翠)当成一种时尚,他们的看法是:玉,特别是翡翠,不但能增值保值,而且温润细腻,高贵典雅,带在手腕上,可以给他们的西服或其它服装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在任何隆重的场合都不会与他们的服装产生冲突,特别是对于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政府要员,在他们手腕上戴一两只高档翡翠手镯,不但显示出他们的尊贵,同时能显示出他们的儒雅和文化素质,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配戴翡翠手镯的习惯。
中国人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是其主流。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温良恭俭让”,特别提倡“身正心诚”;道教文化提倡“道法自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材中,最尊贵的是“土”,是“土生金”,“土”即“黄天厚土”,“玉”就是“土”,特别是产于云南省的翡翠,它既有中国玉的韧度,又有西方玉的硬度和缤纷的色彩,因此,更突显了她的尊贵和权威。这两种文化都主张“正气”、“祥瑞”,都提倡和倡导配戴瑞玉(即翡翠),因此中国人佩带玉件有几千年的传统,并且是代代相传。
在古代,玉器是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的象征,是文人武士的标榜、是“君子”、“圣哲”“帝王”的文化符号。如《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管子》云:“玉有七德”;还有《诗经》、《周礼》、《周易》中对“玉”的论述,都在进一步演绎玉的内涵和文化魅力。因此古人不仅佩玉,而且君子“比德于玉”、“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瑕不掩玉”等等成语和典故的流传,都是对玉的崇拜和文化的演绎。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玉对人的健康是有利的,科学家发现,玉器有“消灾避邪”、“延年益寿”的功能,这看似不可思议,其实用科学的理论是可以解释的。玉佩是佩戴在人们身体的经脉和血管附近,而玉的内部是具有压电晶体效应的显微结晶组成的晶体集合体,晶体的分子结构,与人体生物结构存在一定的量子谐效应。当人体遭受致病信息或致病微生物的入侵时,玉佩具有一定的屏蔽和阻断作用。并且玉件具有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同时能缓解红外线辐射导致人体过热,和缓急人的“上火”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玉可以解除、缓解人的疾苦,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