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价值贵在哪里?
“翠”,从字面上理解,绿色的玉。 “翡”,红颜色的玉。 两种颜色结合,绿色(翠)在红色(翡)的衬托下更艳,称之为“翡翠”。而人们喜欢把“绿”和“翡”的颜色分开,“翡”指的是红色,而“翠”特指绿色。也就是说,只有绿色的玉才配得上一个“翠”字。 为什么我们把绿色的玉称作“翠”呢?这跟一种叫做“翡翠”的植物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古代,有“皇族之后,帝王之石”的美誉。这种石头就是现在的翡翠。在古代,人们发现的翡翠都是黑色的或者暗绿色的,而且产量稀少,非常昂贵。当时的人们误以为这种“黑绿玉”是远道而来的西域之物,所以称它为“非翠”——取其谐音,意谓“西王母”送来的“翠”。 到了明朝初年,人们在东南亚的缅甸境内发现了一种颜色鲜亮、质地细腻的玉石,这就是现在的翡翠。因颜色由绿至紫渐变,缅甸的古书上称其为“沫花石”。明太祖朱元璋得此异宝,十分喜爱,遂命人为自己雕刻了一对“龙凤呈祥”的翡翠佩。可见,至少在明朝初期,我们使用的“翠”字就已经代表了绿色的意思了。
后来,人们又在云南的腾冲等地开采出大量的翡翠原石,并陆续加工成首饰或器皿。这些翡翠制品迅速传入内地,深受人们喜爱。清乾隆年间,皇帝还亲自为此赋诗一首:“纯青翡翠莹无瑕,中有一眼横纹斜。即此乃知火炼石,五行堪叹有虚邪。”现在能看到的清朝留下的最早的“翠”,是一具皇后凤冠上的翠玉,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尘岁月,至今光彩夺目。
翡翠的价值主要受颜色、质地、透明度、工艺、大小、产地等几方面影响。
1、颜色:翡翠色彩丰富,玻璃种和冰种等高透明度翡翠的颜色一般有黄、白、褐红等色,且颜色一般不均匀,大部分色块很大。糯化种以下翡翠颜色丰富多彩。
2、密度:翡翠的密度决定了翡翠的实际价值。密度大,质地细腻,表面光泽好的翡翠价值高于密度小,质地粗,光泽差的翡翠,同等体积下前者的质量大于后者。因此,质地对翡翠的价值影响是主要的。质地好,颜色淡或偏色的翡翠也会很贵,质地差,颜色艳丽的翡翠价值很低。一些中低档翡翠中有一种“干绿的,其颜色虽然艳丽,但质地粗糙,“干”、透明度低,价值不高。
3、透明度:透明度指光能透过翡翠的量,用肉眼判断为“水头”的长短。高透明度的翡翠往往颜色单调,中低透明度的翡翠色彩较丰富。
4、工艺:翡翠的雕刻工艺对价值影响很大,一件好的选料,只有经过好的设计和精雕细作,才能使翡翠美上加美,反之,一件不好的选料,再作如何精细的雕刻,也价值有限。一件翡翠作品首先应看设计是否精巧,用料是否得当。如“化腐朽为神奇”就应视为佳品。如设计缺乏“灵魂”仅仅是一块好玉石再加上精细的雕琢,其价值也有限。
翡翠价值的高低不是单独由某一方面来决定,而是综合评价的结果,如一件高透明度的翡翠挂件,它的价值一定低于一件同等重量质地却较差的翡翠手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