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翡翠原石?
本人从事赌石行业多年,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原石。 原石的来源一般有:寻宝、寻料、收矿、收料等。其中以找矿和收矿为主。 “寻宝”是探险性寻找,其目的不是挖掘,而是遇到并发掘那些可能含有宝石的原石。“寻料”则是沿着河流或矿山找寻那些在河床中冲刷的玉石碎片,或是到采砂场、挖泥场搜索经过筛选的砂石,从中寻觅翡翠。这些工作大多由当地的向导或民工承担。
“收矿”主要是指在矿区或开采点收购加工好的原料。这些原料大多是“明料”(有皮)或“切垮了”(无外皮)的料子,价格相对较低。 “收料”是指直接从产地购买初加工或半加工的原料,这些材料大多保留了表皮,行话叫“毛料”。这种原材料的价格差异比较大,因为买主和卖主的眼光不同,对材料的看法不一致,再加上买卖双方的谈判技巧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形。
我见过的最有趣的“收料”是两个人抢一块石头,而且这块石头最后还真的被他们抢到了。这大概也算是“以盗养盗”“以赌养赌”吧! 以上几种来源的石头都有风险:有可能空手而回,也有可能满载而归。
我最顺利的一次是在瑞丽搞到的,那是2013年正月,我在逛一个地摊时看到了这块石头的照片,当时照片上的石头露出一角绿,其他部分全是黑灰白相间的渣状物。我很感兴趣,于是花6万块将其买回。回到宿舍仔细端详,用强光手电照射之后,发现这块重达1.5公斤的石头里面遍布绿色,只是部分绿色与杂质融合在一起难以区分。我顿时欣喜若狂,立刻打电话告诉女朋友这个好消息并约她一同来看石。后来,我们请几个朋友一起将石头打磨抛光,女朋友手中的那块正是那颗绿色的最纯的部分,我们给它取名为“春晓”并在第二年把它送进了博物馆。
一、从外表的皮壳上去观察和分析翡翠内部的状况
如观察皮壳上的"沙坑"、"水泡"、"龟裂"、"红、黄、绿等颜色"以及"松花"等,从这些外皮的特征去推断翡翠内部的状况。如观察翡翠皮子上"水沙沙"的"起亮"部位,去寻找"水头"较足的透明部位;观察皮子上致色元素比较集中的部位,去寻找与观察可能存在有颜色的部位;观察在白色、黄色、棕色或黑色皮壳下面较易存在有绿色;观察在风化松散的崩口、裂纹中或其附近易存在颜色;观察在有黑点或黄绿点的皮壳下易存在绿色;观察由绿色渗透到皮壳上的"翠性"等。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翡翠原生裂和次生裂的发育、延伸的部位,去找可能存在好玉的地方。因为许多地方的老解石人认为:"裂有好玉""生裂隔断玉,死裂有好玉"等。意思是说在原生裂和次生裂的部位往往存在有好材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富含致色元素的热液蚀变早期,先蚀变形成一些裂隙通道,为后期富含硅质和致色元素的热液和其它物质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新的蚀变和后期绿辉石玉化作用时提供了导通道,所以在裂隙中和裂隙附近易存在颜色。
二、从解石(解板)后观察翡翠在风化作用和人工破开过程中残存的痕迹
如裂纹、崩口和解石(解板)后残留的断口等,因为绿色在解石(解板)和搬运过程中最容易遭到风化破坏。如绿色较易从裂纹、崩口和断口的部位被破坏掉。因而存在好颜色的玉料通常在解石(解板)和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龟裂、破碎和解石(解板)后留有比较大的崩口等。
在老场区翻砂料比较多的地区,有时在原生矿表层风化作用比较弱或较晚才受到风化作用的翻砂料,这种料往往保留有较好的玉质。而表层风化作用较强的翻砂料其内部玉质就被破坏的比较严重。
三、通过解石(解板)后观察翡翠的石纹、黄沙胶、黑胶胶、紫胶胶、白棉、癣、水银纹、绿泥石化和阳起石化的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
并分析其成因,从而进一步分析和寻找可能存在好玉(好绿)的地方。
四、根据翡翠成矿的规律,从翡翠矿床产出的部位、矿体产状、裂隙发育及延伸方向
翡翠的石性质、围岩情况和构造的部位等方面去分析和寻找可能存在好玉(好绿)的标本,因为这些条件往往对控制翡翠玉质的优劣影响很大。
五、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积累各种经验
把上述许多在解石(解板)后所观察到的特征,反用于"赌石"中去,从而提高解石成功率。
此外,还可通过观察相同场区与相同特征相类似的样品,分析和讨论找好玉的途径,以提高解石的成功率。总之,总结和积累经验,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10多年、20多年或更久,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才可以总结和积累下来,而且在不同场区的积累的经验,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具有在各个场区的特殊性,对于特殊性也应引起极为的重视,以提高解石工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