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有翡翠吗?
明初的《永乐大典》里“翠”字出现过54次,“翡”字出现107次; 《神童诗》中“翠”字出现过6次,“菲”字出现过9次; 明代陆容撰写的《菽园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说成化年间有个平民家的小孩在采药的时候弄丢了帽子,于是进入一座古寺内跪拜求佛主保佑(这小孩估计是佛教徒),梦中见到佛主办了一个盛大的典礼,上面摆满了各种珍贵的珠宝,其中就有两块绿色的宝玉,大如巴掌,晶莹可爱。第二天他的帽子就出现在家门口,于是他高兴的把这个梦告诉给母亲听。他母亲听了之后说道:我送你一块绿玉吧,于是从首饰盒里拿出一块翠绿的玉佩给他戴上了。后来这件事被一个擅长解梦的人知道后,就找到这个小孩子和他家长,说这个梦是一个吉兆,并且解释道:“帽”字中间少一横,乃是“无”字,意思是孩子的爹妈其实已经去世了;而“失”字上边缺一笔,乃“士”字,是指孩子将要做官。不过最后这句话解错了,这个小朋友最后还是落榜了。
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成化年间的百姓已经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会去背诵《神童诗》;二是百姓对翡翠或者玉石已经有了简单的辨别能力。因为《神童诗》中关于颜色的描述是:“轻匀绛蜡裹琼花,浓淡由他染翠霞。”意思是说上等的好玉,颜色应该呈淡淡的红色,深红色的玉不是好玉。
翡翠是近代传入中国。翡翠矿脉,主要分布在缅甸部分地区。在清朝中叶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一直只产不运,开采的翡翠只向泰国进贡,不向中国进贡。泰国人得到翡翠后,又运到其邻国,亦不向中国出售。缅甸同中国云南相邻,其间高山峻岭,道路险恶,人迹罕至,又战争不断。在那样的条件下,中国百姓对翡翠是望尘莫及的。翡翠真正传入中国,应在二百年前的清朝中晚期,距今已二百多年。
翡翠在中国的流行,始于慈禧太后。翡翠传入中国初期,价格不高。据史料记载,1871年(清光绪七年)时,一两黄金可换六七十公斤的上等翡翠。当时,开采翡翠矿的人,主要是中国云南的矿业老板。他们将翡翠原料运回中国后,分别在北京、云南加工制作,产品主要供应北京及宫廷。据《清史稿》记载,在慈禧太后执政的四十多年中,曾三次修改皇后服饰的规定。即“自光绪十一年起,定制皇后朝服冠及朝珠,俱用东珠,去珍珠、珊瑚、翡翠、玛瑙、猫眼、宝石等杂饰,后皆从之。”这实际上是以皇帝的名义,宣布翡翠与珍珠、珊瑚、玛瑙等同等,可在皇后朝服上使用。
慈禧太后当政时,“朝珠只数”是一种特赐的最高荣誉。据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皇太后懿旨说:“礼部奏,请将两宫皇太后恩赐恭亲王奕欣珊瑚绿玉朝珠各一盘在内佩戴,并准其子同贝勒瑜、贝子煜,亦各赐绿玉朝珠一盘,敬谨佩簪。除本支世职,例得佩戴外,王公贝勒从未特赏此物,是以奕欣尤深感悦,感激圣慈罔极等语。……奉旨:‘着照所请,即遵行办理。该部知道。钦此。”这里的“珊瑚绿玉朝珠”即指由珊瑚珠串和翡翠珠串构成的朝珠。从此,王公大臣们争相进献各种翡翠制品,以博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慈禧太后本人收藏的翡翠已达四百多件,其中有用整块优质翡翠雕成的“白菜”和“南瓜”。后来随着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以及大臣和富商之家佩戴及收藏翡翠的风气形成,翡翠才逐步流行于中国,并成为中国的玉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