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荧光荧光的区别?

达子涛达子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题主提到的这两个概念在行业里是经常出现的,很多刚入门的翠友都会搞混,今天宝姐就和大家聊一聊! 先来简单科普下,天然翡翠都是在地底下形成,经过几千年乃至上亿年的压力,使其产生结构变化,从而具有了“韧”“润”的特性,所以天然的翡翠一般都是带有底色的(除特殊品种); 而荧光则是在人工高压条件下形成的,质地均匀细腻,带有较强的玻璃光泽,颜色极淡,多为无色、浅绿或者淡黄色(如图中F和D1),且均匀分布,没有深浅变化;

而荧光则是通过高温高压充填致色而成,虽然也带有一定的玻璃光泽,但是与天然翡翠的通透感有着明显的区别,多为蜡状光泽,色调也不均一,会有深浅的变化。 如图所示,左图为天然翡翠,右图则为高温高压下形成的荧光。 因为形成的原理不同,因此荧光的硬度和密度都高于天然翡翠,用钢针划划看,就能轻易的区分二者(注意不要使用硬物去划伤表面);再者就是掂重,同大小的饰品,荧光会感觉更沉一些;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测硬度,用小刀刻划,天然翡翠是不会留下明显痕迹的,而荧光则会留下印痕。

不过这些区别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做支撑,不然很容易判错,毕竟有些新手小白也会搞混淆,更何况是刚接触翡翠的新人呢! 所以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问! 当不知道选择天然翡翠还是荧光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询问法来判定,你可将问题描述清楚发给商家,然后让他给出合理的解释,一般情况靠谱的商家都不会拿假的东西糊弄你! 说了这么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分清楚天然翡翠与荧光的区别哦~

支文斌支文斌优质答主

宝石界所说的荧光并不是指宝石本身发光,因为宝石界所说的荧光是宝石吸收外界更短波长的电磁波(紫外或可见光),在受到激发后又马上发射出波长比较长的可见光。这种发光现象叫荧光。停止照射,发光随即消失。因为人眼对可见光敏感,而对紫外光和X射线不敏感。所以当我们照射紫外光的时候,某些宝石就出现了似乎发光的现象。比如玻璃,钻石都不会发光。所以这个荧光,不是指宝石本身发光,而是吸收了其他光后发出其它光。

那么翡翠有荧光吗?目前的检测来看,只有少数劣质的B货翡翠才有荧光现象,比如一些处理比较严重的翡翠,在紫外灯灯光照射下,可出现淡紫色荧光。而A货翡翠是没有荧光现象的。

翡翠的白光就是内部大量反射、折射、衍射等混合产生的白色闪光,所以A货翡翠的白光是可以持续而且连续的。而具有荧光的B货翡翠,在紫外灯照射下,只能出现不可连续产生,且不可持续的淡紫色闪光。这种紫色不同于翡翠内部的紫色晶斑,是多色性的反应。

荧光(Fluorescence)是物质(比如矿物、宝石等)受辐照(比如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而发出的光,这种光的频率或波长是与入射光不同或不全相同的,所以荧光是一种次生光。当激发辐射停止,则荧光即随之消失。产生荧光的物质常有分子、原子、离子、配合物和一些金属(如锌、镉、汞等)等。这些物质都能在电子能量发生变化(主要是电子从激发态向低能量状态或基态跃迁时)时,把所失去的能量以辐射的形式放出而产生荧光。一些分子和原子在高能量态(常是三重态)到低能量态(如基态)的跃迁是禁止辐射跃迁的,这时将发生无辐射跃迁到允许辐射态,而后才发生辐射跃迁,这样产生的荧光称为暗态荧光或磷光。在宝石中,磷光一般只从激发辐射源移开后能保持极短暂的时间。

根据基态所处的电子轨道的不同,把荧光分为分子荧光和原子荧光。在宝石和玉石中,大多为分子荧光,是由整个分子电子能级之间跃迁所产生的。但有时也可发生晶格中分散元素的原子的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原子荧光,如一些含铀矿物中的铀的荧光即是典型的原子荧光。大多数宝石矿物都含有微量的其他元素,其中一些元素如钪、钇、镧、铈、镨、钕、钐、铕、铱、锇、镭和铀等处于分散状态,具有价电子和空轨道,某些分散元素如铈、镨、钕和铕等还可被激活。分散的活化元素在高能量价电子组态激发时,可产生强烈的特征荧光。例如,含有活化Eu2+离子的萤石的红色荧光辐射为Eu2+所独有。在宝石中产生荧光的激活剂有以下几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如Li、Na、K、Sr、Ba、等的离子),镧系元素(如La、 Ce、Pr、Nd、Sm、Eu、Gd、Tb等的离子),锕系元素(如Th2+、U2+、U4+、Pu2+、Am2+及Cm2+等的离子),铂族金属(如Ru、Rh、Pd、Os、Ir、及Pt等的离子),部分分散元素(如Sc、Y、Ra等的离子),过渡族元素(如Ti、V、Cr、Mn、Fe、Co、Ni等的离子)。有些宝石是产生荧光的天然晶体荧光体(如祖母绿、摩根石和钻石等),它没有分散的活化元素,但它的光谱显示出强烈的光激发光谱线,即自体发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