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杂质是什么?
这个要从2个方面来看待,一个是天然翡翠存在瑕疵的问题;另一个是市场上存在的处理假货。 首先,天然翡翠在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含有其他矿物元素,这些元素在翡翠中呈细微的颗粒分布,如果角度适合,会在翡翠表面或者内部呈现黑色、褐色、灰色等色调,我们称为“杂质”,这一点和水晶类似。当然,这种由于矿物成分含量低,肉眼难分辨,所以不能算作瑕疵。
其次,市场上有很多利用酸洗的方法来改变翡翠的颜色和透明度,甚至冒充高种老种,这样的操作就导致了所谓的“脏点”、“黑点”,事实上,这是一种加工过程中的附生物,而不是瑕疵。当然,这样的加工方法会导致翡翠结构的破坏,影响使用寿命,价值自然也就会降低。 总之,判断一件翡翠是否存在瑕疵,主要是观察其结构是否遭到破坏,如果结构保持完好,那么就不算是瑕疵,反之就是瑕疵。
不过,无论是天然的瑕疵还是经过酸处理的假瑕疵,只要不影响美观性和耐久性,都不影响翡翠的美感和价值。就像人一样,如果没有缺陷,那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有缺点,其实也无妨。因为美是没有标准化的。。。
翡翠的杂质是指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混入的外来矿物相,主要为角闪石类的黑点,黄铁矿,方解石和绿泥石。这些杂质是翡翠原料中的缺陷,如果它们的透明度与翡翠的透明度存在较大的反差,比如它们的本身不透明,而且分布于翡翠的内部,则对翡翠的美观有非常大的影响,使翡翠的商业质量大打折扣。
常见的翡翠杂质:
1、角闪石黑点
角闪石类黑点呈黑色或深灰色,它们在翡翠内部无规律地分布着。放大检查看,呈不规则状,有定向生长的特性,与周围翡翠之间呈突起或凹陷接触,不十分紧密,常为后期裂隙胶体物质所充填交代而成无根状态。因角闪石类的折射率很高,与翡翠相差很大,透明度也不好,故在充填翡翠的内部呈黑色反光点状或黑色团块状。有的黑点为原生的,在翡翠的生长过程中就产生了,多为片状;也有的为次生黑点,因风化作用而产生。如果用手电筒等光线从翡翠的台面或侧面直接照射,有黑色的吸收反应,常可见到“灯下看OK, 实刻有色,反面看发乌发脏,色调不均的特点”。
2、黄铁矿
黄铁矿多呈星点状或片状,在透射光下呈亮黄,镜面反射光下呈黄铜色。黄铁矿在生长过程中就伴随着翡翠矿物晶体产生,并在翡翠矿物晶体之间呈脉状充填。
3、方解石
方解石呈无色或白色,折射率与翡翠差异大,为1.49-1.52, 极易识别。方解石主要来自翡翠成矿过程中碳酸盐围岩的渗入,以细脉状在翡翠中延伸,有不规则的片状晶体产出,常见于次生色发育的优质翡翠中。
在天然翡翠B货和B+C货的制作过程中,强酸浸蚀会使原生的杂质黄铁矿、角闪石黑点等部分溶解呈海绵状, 甚至完全消失,在浸蜡处理后呈现颜色不均的蜡污和透明度很低的“死白”团块。利用这些特征可与天然翡翠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