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棉能养好吗?
“种”是评价翡翠质地的一个重要指标,行内说法很多,其中就有老种、新种或熟种、嫩种或生种等称呼。不过这些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们对翡翠的认识加深而有所调整。 “种”的概念最初指代的就是翡翠晶体颗粒的大小,颗粒大,种就粗;颗粒小,种就细。用肉眼观察,种好的翡翠颗粒间的缝隙很大,种差的翡翠颗粒间的缝隙则很小。 后来人们发现,有些翡翠虽然晶体颗粒很粗,但是内部结构却非常致密,不容易看到颗粒间的缝隙,这种翡翠的种就好;相反,有些翡翠虽然颗粒间缝隙很大,但内部结构不致密,缝隙中夹杂着晶体的棱角,这种翡翠的种就差。因此就有了“种好不透明,种差透明度好”的说法。
现在人们对“种”的认识又深化了,因为天然翡翠都有不同程度的瑕疵和缺憾(完美无瑕的天然翡翠极其稀少,价格相当昂贵),这些瑕疵和缺憾会对翡翠的纯净度和整体美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对天然翡翠的瑕疵和缺憾不予计较或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其种就很好;反之,这种就很差。也就是说,现在的“种”包含两部分的意思,即透度和瑕疵两个方面。
对于人工处理的翡翠,如酸洗漂白外加填充改底的翡翠,由于经过加工改造,原有的结构已经遭到破坏,种的好坏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关于如何判别翡翠的种的好坏,这是所有文章都避不开的话题。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所以只能尽量概括地说说原则性的东西。
判断翡翠的种好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结构,二是颜色。 结构方面主要看晶体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结晶之间的间隙。一般来说,均匀细腻,排列规整的晶体颗粒,之间相互融合,没有明显缝隙的,种就好;反之,颗粒粗大,排列松散,有巨细不一的颗粒间缝隙的,种就差。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翡翠会经过强酸浸泡腐蚀,然后再加入染料上色,这种人工处理后的翡翠,原来的结构已经被完全破坏,种的好坏就没多大意思了。 上色部分的判定则相对简单,只要颜色浓郁纯正,分布均匀,就不可能种很差;如果颜色浅淡模糊,有色根存在,或者颜色聚集成团,种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