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做翡翠?
古人发现一个东西,先判断是不是宝贝(识别),然后确定怎么收(采集、采集方式等),最后处理(清洗、切割、雕琢等等工序)。 当然,这个过程其实远没有如此简单,例如对于玉的鉴别就有很多种方法。而且古书上记载的不一定可靠,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和氏璧的忠实粉。
1.识别 主要看形状颜色,比如《礼记·玉藻》中就有“瑕不掩瑜”的说法,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周礼·春官·典瑞》中有“掌玉府之事……凡邦之玉镇,肆献之币,孤卿大夫之节,朝觐宗庙之玉,冕而王……”说明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格才能称为玉。古人认为玉有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所以玉还有品德高尚的意思。
2.获取 主要是开矿,但也有捡来的,如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和氏在山里捡到一块璞玉,拿给楚人卞和。楚人卞和把这块玉献给楚武王,武王让人做成了饰品。后来到了战国,有一个赵国人因为偷了一块璧,被判死刑并剜去双眼。这个偷玉的人叫公孙衍,他本来居住在中山国,由于中山国为诸侯中最小且国势较弱,所以被燕、秦、韩、魏等国联合伐之。为了求和,中山国用100斤青铜器外加一块宝玉与各国交换。这时的宝玉大概就是以前的和氏璧了。 这块玉后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命李斯将其刻成印章,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来秦始皇巡游时被歹徒刺伤,这枚宝玉丢失了。
3.加工 加工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金属敲击法,把石头制作为片状;另一种是磨蚀法,把石头打磨成需要的样子。这两种方法现在都还在使用。 加工的过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