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做翡翠?

须浩能须浩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发现一个东西,先判断是不是宝贝(识别),然后确定怎么收(采集、采集方式等),最后处理(清洗、切割、雕琢等等工序)。 当然,这个过程其实远没有如此简单,例如对于玉的鉴别就有很多种方法。而且古书上记载的不一定可靠,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和氏璧的忠实粉。

1.识别 主要看形状颜色,比如《礼记·玉藻》中就有“瑕不掩瑜”的说法,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周礼·春官·典瑞》中有“掌玉府之事……凡邦之玉镇,肆献之币,孤卿大夫之节,朝觐宗庙之玉,冕而王……”说明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格才能称为玉。古人认为玉有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所以玉还有品德高尚的意思。

2.获取 主要是开矿,但也有捡来的,如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和氏在山里捡到一块璞玉,拿给楚人卞和。楚人卞和把这块玉献给楚武王,武王让人做成了饰品。后来到了战国,有一个赵国人因为偷了一块璧,被判死刑并剜去双眼。这个偷玉的人叫公孙衍,他本来居住在中山国,由于中山国为诸侯中最小且国势较弱,所以被燕、秦、韩、魏等国联合伐之。为了求和,中山国用100斤青铜器外加一块宝玉与各国交换。这时的宝玉大概就是以前的和氏璧了。 这块玉后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命李斯将其刻成印章,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来秦始皇巡游时被歹徒刺伤,这枚宝玉丢失了。

3.加工 加工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金属敲击法,把石头制作为片状;另一种是磨蚀法,把石头打磨成需要的样子。这两种方法现在都还在使用。 加工的过程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喻锦辉喻锦辉优质答主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翡翠矿石是在清朝后期传入我国的。在清朝以前,人们所使用的翡翠大多是通过缅甸的商人所交换以及从战争中作为战败国所缴纳的贡品所得。

在清朝后期战争结束后,翡翠资源开始成为两国和平贸易的产物。我国的商人便开始从缅甸收购矿石,然后在国内加工出各种玉器首饰出售。

玉器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玉器,我们的先人造玉就没有停止过。在清末民国,云南的腾冲因为靠近翡翠来源地缅甸而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翡翠加工地之一。

在这些玉器加工地,有着各种加工玉器的作坊。当时的加工手段多数是纯手工加工。虽然有部分现代工艺开始进入,但总体来说还比较简陋。

这些作坊在得到来自缅甸的翡翠原石后,经过挑选,对于比较透明起翠,裂纹不严重的材料,先用各种手工工具开料,把大块的原料切割成合适大小的块料。

再根据设计需要切割出各种形状,然后根据设计制作各种图案,经过打磨抛光等程序成为一件件首饰等物品。在当时,很多首饰是不经过雕琢的,多使用蛋面来烘托翡翠的翠性。因为翡翠比较硬,所以加工周期也较长,一件首饰往往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当时,很多玉器首饰是在封建思想统治下制作的,因此其主要的功能是作为装饰品及镇邪物来使用的,并没有现代翡翠的增值保值的功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