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翠玉是翡翠吗?
翠玉就是翡翠,主要指产于云南永平县的翡翠。 我国有“六山”之称,即保山、孟家坝、永平、瑞丽、临沧和龙陵等地。其中以永平和孟家坝生产的翡翠品质最佳,素有“西做永平,东做德宏”之称。 关于翡翠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古时来自缅甸的玉石经大理而进入中原地区,由西域进贡给朝廷;另一种说法是以产地命名,如“京白玉”“南阳独玉”“新疆和田玉”等。而“翠玉”一名则是以颜色命名的,因红为翡,绿為翠,所以用「翠玉」来称呼绿色或者带绿色的玉石。 目前发现的“翠玉”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发现的新矿区,如辽宁、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及云南等省的铁矿石或锰矿床中,常含有多种玉髓或玛瑙矿物,这些矿产在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又称“下脚料”)经过挑选、打磨可成为半成品玉石,或叫“琢玉”的材料。这类原料中除含有玉髓成分外,常含有多种金属物质,因而呈现出多种色调,以绿色为主,也有黄绿、灰绿、墨绿等多种色彩。由于质地较硬,需进行抛光处理才能形成光洁的表面,以便进行下一步雕刻。
另一类“翠玉”的原石称为“山料”,多呈块状,少有颗粒,形状多不规则,以绿、浅绿为主,也可见粉青、灰绿、褐绿等多种颜色,透明度一般不佳。
市场上常见的“翠玉”手镯多为新疆和田玉山料制作而成。新疆和田玉的颜色通常比较柔和,呈淡青色至深绿色,并且颜色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呈条带状、云雾状、斑块状分布。 此外还有四川雅安“绿宝石”、广东信宜“南玉”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出产的玉髓、玛瑙等,颜色多样,有的与翡翠相似,须仔细鉴别。
贵州翠玉俗称“贵州翠”(简称“贵翠”),该玉产于贵州晴隆县碧痕乡的碧痕沟玉矿,这种新玉的颜色和透明度酷似翡翠,且质地坚韧、细腻润滑,富有石棉光泽,是制作玉器的上等材料,经地质矿产部门鉴定被定名为蔷薇辉石玉(贵翠),属一种新玉种。
1975年,贵州晴隆县发现一种石英岩玉,因其颜色、密度、硬度及外观极似翡翠,在市场流通时易被误认为是翡翠,因而给市场带来了许多困扰,1988年,上海和河南等地珠宝饰品店发生多起关于贵州翠玉鱼目混珠充当翡翠的投诉事件。为此,国家技术监督局于同年12月下达编制该标准的计划。该标准在1990年正式立项后,由上海、贵州两地先后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数据测试工作,并分别完成了标准的初稿,送至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议。委员会组织玉石研究鉴定专家对两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16554-2010《珠宝玉石鉴定》的国家标准,标准于1993年10月1日施行。
贵州翠玉与翡翠的成份有较大的差别,两者物理性质也有不同。对两者用测试鉴别仪器、热导仪、X-射线衍射仪和偏光显微镜便可作出准确的区分。但对于作为手饰原料来鉴别两者的区别,也可从以下的方面着手:
(一)贵州翠玉的外观效应、颜色分布、绿色的色调、绿色与白色地的界线及桔黄色或深棕色的色调特征与翡翠有显著的区别。
(二)贵州翠玉由白、绿两色组成,白色部分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无翡翠的“石花”、“冰点”、“苍蝇翅”效应;绿色部分一般为半透明至不透明,较翡翠“脏”、“粗”,绿色色调呈暗黑绿色。但贵州翠玉的桔黄色调呈杏黄色,颜色通明,偏灰棕色(似煮熟的老玉米色)。
(三)贵州翠玉的白地(或绿色)与绿(或白地)界线十分明显,常呈明显的尖角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