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水路属于什么品质?
“水”在翡翠行业内指的是翡翠的净度和通透度,也就是透明度。 透明度高的翡翠水头足;而透明度低的翡翠水头差。 水头好的翡翠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清爽、干净、透明度高,看着就很舒服。 当然,并不是说越透越好,因为过分的通透往往给人一种“水头不足”的感觉,反而是刚刚好的通透感最好。
影响翡翠透明度的因素主要有抛光痕迹和翡翠的结构构造两个方面。 1)结构构造 翡翠是一种由多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组成翡翠的矿物有很多,其中主要有硬玉(Jadeite)、钠铬辉石(Pigeonite)和霓辉石(Orthoclase)三种。 这些矿物的晶体颗粒有大有小,如果晶粒比较粗大的话,就会影响到光泽和透明度。
例如,如果硬玉晶体颗粒较大,就会阻碍光线进入翡翠内部,使其透明度降低。但是如果硬玉晶体颗粒很小并且排列紧密的话,则能够提供较好的透明度。 而对于同一块玉石来说,通常硬玉含量越高,其透明度越高,这是因为硬玉具有更高的折射率,能够有效反射光。 另外,影响透明度还有一个参数是透光性,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指光线能不能穿透进翡翠里面去。而对于一些质地细腻,结晶颗粒很小的翡翠,往往是能很好地透光,这种透明度很高。
2)抛光痕迹 好的翡翠是经过完美抛光,没有抛光痕迹的。 不过,即使是最完美的抛光,仍然会在表面留下细微的凹坑或者凸包,而这些凹凸会在表面形成一个环状条纹,当阳光照射的时候,就会在侧面形成圈状的反光点,看起来就像水印一样,这是抛光痕迹引起的视觉效果。 如果是这种情况,并不会影响到翡翠的品质,只是会影响美观而已。但是一定要避免选择那些明显可以看到抛光痕迹的底妆,这样会使翡翠看起来脏兮兮的,影响美感。
水是指翡翠的水份,也称“水分”。一般指透明度而言。好的翡翠透明或近透明,给人以清莹透亮、水分饱满的感觉,业内称为“水头足”。稍差一些的,则略显干涩,差一些则透明程度不高,质地混浊、发乌,给人以“干涩呆板”的感觉。人们按等级将透明度分为透明、晶莹、清甜、清泠、干涩、干如木、干如猪油等。
水与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种的优劣评价标准与宝石学中的透明度评价标准是不一致的。一个翡翠翡翠的透明度可能会很好,但色与底、或色与裂的关系处理不好,“种”仍然很差。有些紫罗兰翡翠的紫色仅在翡翠的表层或次表层,透明度好的部分看不到色,因此“种”很差,但透明度很好。
关于翡翠的“水”,从科学上来解释,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与矿物粒度有关。一般粒度细,透明度好,水份好;二是与内部裂隙或微裂隙有关;三是与表面状态有关。一些从矿区直接来的翡翠原料,肉眼看不到裂隙,但打磨做成首饰后就有裂隙显出来,这是毛料表面由于长期在地表接触水份而产生风化,并沿解理面扩展的裂隙。这样的翡翠戴在手上后,裂隙逐渐扩大,透明度逐渐变差,“水份”变差,严重影响美观,大大降低翡翠的价值。
路是指翡翠的“纹路”。指组成翡翠矿物颗粒的排列和相互间的关系。组成翡翠的翡翠硬玉常发育有较长的柱状晶,这些柱状晶沿一个或几个方向密集,组成一个柱状晶组。每个晶组与相邻晶组在互相挤压扭转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扭曲、错位、位移。这样在不同角度观察翡翠时,就可以看到许多弯曲的纹路,“行话”称为“翠性”。
根据路的粗细(组成翡翠的翠性粗细),翡翠可分为玻璃地、蛋青地、芙蓉地、紫花地、马牙地、柳叶地、青水地等等。
从科学的角度看,玻璃种的翠性最好,因为组成它们的矿物颗粒极细,肉眼几乎看不见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