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手镯怎么上颜色?
“注胶”和“染色”可以说是翡翠行业里的“两大黑幕”了,很多无良商家会用这两种方法来提高低劣翡翠的价值,让无数消费者吃大亏! 先说说“染色”,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就是挑选出质地较为细腻的低劣翡翠,将其浸泡在高浓度的色素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后,再通过加热的方式,令色素完全渗透到翡翠的毛孔里。 虽然“染色”能让其价值翻上好几倍,但是买回来的玉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清洗、晾干之后,颜色就会渐渐褪去,成为毫无价值的“垃圾货”,而一些劣质染色剂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伤害。所以购买时千万要小心谨慎。
接下来聊聊“注胶”,其实“注射胶”这一行为主要针对的是“翡翠原石”,将结构松散的原石注入环氧树脂等材料,一方面能够提升其稳固性,另外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美观效果(填色)。不过这些胶一旦注入原石的缝隙之间,就很难清洗干净。 如果不小心买到了这种注过胶的翡翠,也不要着急,一般这种胶都是无毒无害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是影响玉质的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上色的目的是通过染色改善翡翠的外观。上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无色的石料浸泡于有色溶液中而获得颜色,称浸色或浸胶;另一种是将颜色较淡的石料浸于有色溶液中而加深颜色,称加色或加胶。
翡翠石料吸水,易开裂,且内部结构复杂,天然绿色的石料表面常呈深绿色,内部则为浅绿色,这是色料从外向内浸润的结果,故经年累月而色彩自然。而染色石料色彩的吸收则是靠煮滚或抽真空等加压方式完成的,时间很短,不可能进入翡翠结构的深处,绿色仅仅存于表面,缺乏浸润感,且不自然。因而,染色的翡翠通常表面绿色最浓,向内逐渐变浅,绿色多为翠绿色或翠蓝绿色。
浸色或加色的翡翠在显微镜下常有蜘蛛网状或波状的绿色,这是翡翠石料在煮滚着色时开裂而造成的。有时在绿色处挤有一根根平行的白色裂纹,这是加色过程中更严重的开裂。绿色的色调、光的强弱与石料浸胶的深度有关,深度大的部分绿色浓、光亮。某些浅绿的石料加色的翡翠可见绿色条带或斑块,这是加色浸不均匀造成的。
浸色的翡翠如用放大镜照出光照在浸胶处的边缘会看到一条灰色或灰黑色光带(由光线回射所造成)但真绿色处则没有这种光带出现。浸色或加色的翡翠,如用10倍放大镜在强光照射下观察,可见到绿色部分的表面有如桔皮或油滴的凹凸状,是浸胶过程中翡翠表面开裂或蚀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