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翡翠怎么加工?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现在意义上的“A”货翡翠,在清朝时期是被当做低档宝石使用的——因为当时能够拿到产地端头料(GAC)以及能人工改进成分、颜色、净度的高素质匠人极少,一般民众是很难接触到上好的翡翠原料的。市面上的翡翠大多为缅甸矿口出的,品质比较差且有一定色的原石或者切磨好但成色较差的半成品或成品。由于这些原材料品质较差且颜色不够完美,需要借助染色等手法来提升其美观程度并增加经济价值,所以当时的翡翠工艺,主要是以雕刻为主,染色的工艺较为成熟。 当然,这并不代表清人不会加工优质翡翠。毕竟在当时,贵族阶层也有收藏优质翡翠的原石以及把玩件。只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接触不到上等的翡翠材料,而即便有也是价格极为昂贵,不足以用于制作成大的雕刻饰件。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清代翡翠饰品,多为镂空雕、浅浮雕、阴刻线等工艺,以尽可能多地保留翡翠的自然状,又或是结合材质本身的颜色特点进行巧色取形。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两种不同档次和来源的翡翠,是如何被加工而成型的吧! 低端的翡翠,往往颜色浓度较高、种水较差,且会有较多的瑕疵。如这块原料为塔糖料的挂件,其实就是在一块底子较好的原石顶部,挖除淡色的部分留下的,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手法,是非常常见的。
而中高等级的翡翠,颜色更趋于平和柔和,透明度较好,多达到玻璃种或者冰种,并且内部杂质较少。例如这件藕粉地飘蓝花的翡翠镯芯,其实就是把镯子取出后所剩下的饼心部分,经过打磨抛光,就变成了这么一件精美的饰品啦~ 因为质量上乘,这件作品还留有了原石的形状,不过因为内部的结构已经发生改变,所以无法看到明显的“水草纹”了。是不是觉得蛮有意思的呢? 看到这里,你对清人如何加工翡翠这个问题,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如果还想看更多关于明清翡翠的知识,可以在我的专栏里找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