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月饼长什么样?
在距今4000年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种谷物和麦类,这就已经具备了制作饼的原料来源的可能性。而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文学巨著《楚辞》中就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和“奠桂兮椒,虞餐兮玉房”的诗句,这里“蕙肴”、“兰”、“桂酒”、“椒浆”、“玉房”指的都是带有椒、桂的糕饼,这又是有关饼的制作技艺方面的历史依据。
那么中秋节吃月饼这个风俗又是怎么兴起的呢?
一、起源于远古祭祀风俗
有一种说法中秋节时人们要有大规模的祭月仪式,后来这种仪式性食物渗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唐太宗在长安宴请少数民族部落君长时就用“胡饼”招待他们。杜甫在《中秋夕》一诗中也有“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的诗句。
二、中秋节起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
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初年中秋已初步发展成为节日,但是那时还没有出现“月饼”一词。唐宋年间,制作月饼的技艺已相当普遍,人们在仲秋之时用饼类食物祭祀月神,同时自己也吃饼,不过这种饼还不叫“月饼”。
到了南宋《梦粱录》等记述南宋杭州风俗的书里开始出现了“月饼”一词,这时祭祀月神的食物真正出现了“月饼”一词,但是它与中秋节的主要祭祀食物还是菱、藕、瓜、团圆饼等。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曾以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笔触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这应该是历史上有关月饼滋味的最早记载了。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由于月饼在朱元璋起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因而作为吉祥象征而风行全国。到了明代“月宫”、“广寒宫”、“团圆饼”、“月饼”等成了互用的名词。此后月饼和中秋节的关系便越来越密切,清代以来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性食品,并在中秋时节开始制造,成为专节食品。
清代月饼的制作已与现在的饼样相近了,如《燕京岁时记》所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以象月之余形”。清代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宫廷中秋节的宴会上也少不了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