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背钱有哪些?
清代铸造的光背制钱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
顺治通宝大清壹通背天下太平挂钱:顺治初年,中央政权未能控制铸币大权,一些地方政府以及王府擅自铸钱。山西工部分司铸造了背文为郡望的顺治通宝制钱,如“山西”、“潞州”等。为了规范币制,顺治六年,清政府下令中央统一铸币,除了户部宝源局和工部宝泉局外,各省铸币权收归藩司(即后来的布政使司,掌管一省民政和财政的长官)。顺治十年,清廷又废藩司设钱法堂铸钱,于是出现背文标示钱法堂的顺治通宝钱,如“江苏”、“江西”等。顺治十一年,各地钱法堂铸币权再度被收回,中央政府只批准顺天(京城所在地区,相当于省)铸造顺治通宝制钱,于是出现了背文为“顺天”二字的顺治通宝钱。中央政府铸币由户部监管,因此称“户部”,于是北京的户部宝泉局和户部宝源局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分别在钱背铸“宝泉”和“宝源”二字。尽管如此,外省私自铸钱者仍是屡禁不止。目前发现的顺治通宝钱背文还有纪年和地名的,如“福山”、“镇国”、 “宝丰”等,可能都是私铸钱。顺治通宝钱形制大小略有差异,钱文书法风格因各地所铸而不同,如福山顺治通宝钱文书法较为清秀潇洒。顺治通宝钱钱径约为2.2厘米~2.7厘米。其中“宝泉”、“宝源”小平钱存世较少。
大清康熙通宝折二型背天下太平挂钱: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宣布全国通铸制钱。但一直到康熙二十一年各地铸钱尚未开始全面起炉,因此出现了铸造极为精工的康熙通宝小平背天下太平挂钱。这种制钱十分罕见,非常珍贵。钱文书法与“宝泉”、“宝源”小平钱完全不同,可能是由铸局为表示吉祥而特制。康熙二十四年,朝廷以挂钱与制钱大小、文字相同,恐有混淆之弊,下令停止铸造。康熙通宝有“宝泉”“宝源”两种,钱径2.3厘米~2.5厘米,钱文书法风格多变,各具特色。其中以“宝泉”大珍极为罕见。
雍正通宝小平背天下太平挂钱,极为罕见。钱文书法独特,是难得的“美品”。
雍正通宝钱有“宝泉”、“宝源”两种。钱径2.2厘米~2.4厘米。
乾隆通宝小平背天下太平挂钱,十分罕见。挂钱的文字风格与宝泉、宝源折二钱类似,但制作更为精美。在背天下太平挂钱中当属“乾隆”质量最精良。
乾隆通宝钱分小平钱、折二、折三、折五、当十等多种面值。从乾隆元年至1739年,两种钱局的制钱上铸纪年钱文。在两京局纪年钱中,以宝源局铸得少,因此纪年宝源局钱比纪年宝泉局钱相对稀少。此后停止纪年铸造。
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挂钱,十分少见,极其珍贵。钱文书法与宝泉、宝源大珍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