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银有收藏价值吗?
我是学金融的,不是学历史的,但是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古代银子的货币属性要强于其商品属性(当然在宋朝和明朝中期,由于白银产量低且开采困难,价格极其昂贵,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白银作为商品交换)。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提到银子时更多的是称量单位“两”、“斤”等,而非质量单位“克”、 “盎司”等;另外在宋明时期,民间也盛行用白银做钱。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白银主要具有货币属性。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外国商品的涌入和中国土特产的外销,使得中国的白银供给和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开始逐步向国际看齐。到清末民初,国内流通的银子大部分来源于缅甸或阿根廷的矿银,这些矿银大多被熔铸成块状或锭状,以磅为计量单位,而国外很多地区(主要是英国殖民地)通用的却是成色为925‰的纯银,这种银币在清末民初进入中国后,与老式矿银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兑换率的问题。而这个兑换率究竟是多少,至今尚无定论。
目前大家能了解到的一般都是官方的说法,即“银元本值说”,此说法认为清银元的法定重量是库平七钱二分(合31.2085克),成色为96‰。而根据这一标准铸造发行的银元,实际上含纯银仅为23.485克左右。这也就是说,在清末民初那一历史阶段,市场上交易的银元事实上含银量不足,所谓“实银含量”只相当于“名义银量”的二八开。 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清末民国时期的各种白银铸币(包括马蹄银)的实际价值就应该远远小于它们的名义价值。至于其下降幅度,可以简单计算一下,以每枚银元按贬值50%来计算,则一枚币值23.485克的银元实际价值只有11.7425克,也就是0.3216公斤,而一枚重达1000克的马蹄银也只有321.6克的实银含量,二者相除,得数约0.322。这样算起来的话,一两马蹄银的价值也就只有32元多,和现在的一枚普通纪念币差不多。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上述“银元本值说”只是一种官方说法,事实上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如果按这一说法,清朝末年那些腐败无能的政府为什么不直接发足穷光蛋?何必让老百姓去银行挤兑换钱呢?!其实,关于晚清银价波动,目前更为可行的解释应该是:因外国铅、锡等原料输入中国后大多用于铸成银元,导致中国的银锭出口减少,引起国内银价的上升;加上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收入大量缩水,为弥补财政赤字,清政府不得不增税,而赋税中又以银为主,于是进一步推动了银价上涨。总之,在这个过程中,银价始终处于上升趋势之中。 而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军阀混战,国库空虚,而人民生活水平又严重低下,对银器的需求疲软。此时掌握着经济命脉的国民政府不仅不去想着如何发展经济,反而再次增税,特别是横征暴敛,大肆发行纸币,导致银价继续看涨。至抗战前夕,一市斤白银的价格已经高达近20万(法币)之巨。所以从清末民初的历史进程来看,银价应是呈持续上升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