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翠玉与翡翠哪个好?
“翠玉”是个俗称,正式的名称为“硬玉”,是由缅甸出产的玉石。 1965年发现于缅甸抹谷矿场,主产绿、淡绿、黄绿色玉石,质佳者颜色鲜艳明亮,但色差明显、瑕疵多(裂隙和黑色斑点)、产量少而品质欠佳。 我国古代所谓的“翠玉”,实际上是指产自新疆的碧玉。
我国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所出土的“翠玉”璧就是新疆碧玉,颜色呈青葱绿色或橄榄绿色,色调不均匀且有黑点。汉代“翠玉”璧仍以碧玉为主,同时也有少量黑曜石(玻璃态矿物)制成的“翠玉”璧。
唐宋以后,“翠玉”一词不再指代碧玉,而是特指缅甸所产的软玉。现在的“翠玉”则是由香港、广东一带商人发明的称呼,即我们所说的“A货”翡翠。这种“翠玉”颜色丰富,有绿、红、紫等各种色彩,并且颜色分布比较匀称,少有黑色斑点。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翠玉”挂件、手镯大都为此类型。 “翠玉”的价值判断主要取决于颜色(绿色部分)的饱和度及分布面积,其中深绿色的“翠玉”价值最高,其次是淡绿色;有绿色但颜色分布不集中,价值就要稍微低一些,如果绿色偏灰或偏暗,则价格最低。 除了绿色之外,影响“翠玉”档次的关键因素是杂质含量,也就是含有杂质的多少。一般来说,含杂质越少,“翠玉”的品质越高,反之亦然。
在“翠玉”内部通常都有一定的杂质含量,如云状物、絮状物等,这些都是晶体构造中的包裹体形成的,属于正常的物理现象。但是如果在“翠玉”的表面可见黑色的斑块或者条纹,那就应该注意了,这些黑色可能是由于受外力影响了晶体结构导致的,属于劣质“翠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