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是如何染色的?

刘磐磐刘磐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借用一个古代染色工艺,与翠友交流一下。 古书《天工开物》中记录的一种名为“料丝”的古代染色方法。 “料丝”是将矿物原料研磨成粉末后,进行高温灼烧所得到的线状、丝状的染料,用来给丝织品上色。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将研磨好的矿物颜料放入流动的河中,让河水冲洗掉颜料粉中的颗粒杂质,然后收集染料液。用皂荚(洗涤剂)去除浮沫(油脂等有机物),得到较纯净的染料液。再用细纱布或竹篾将染料液挤出,收集到罐子里备用。 使用的时候,将染料液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再用纸锅或者沙锅慢慢熬煮,保持温度和浓度。之后把要染的丝绸放入锅里浸泡,然后拿筷子轻轻搅拌,使其上色均匀。最后拿出晾干即可。 这个方法简单实用,不过需要大量的丝绸辅料。另外就是操作时烟火比较大,容易熏黑厨房。

我觉得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代化学染色中的“拔染法”或者是“夹染法”。先用碱性物质漂白丝绸(类似“拔染法”中的“拔色”工序),然后再用染料着色(类似“拔染法”中的“染”工序)。由于有了碱剂的加入,所以这种染色方式的染色牢度较好。并且因为染料只接触纤维表面的一层,故染色颜色比较浅淡柔和。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同时满足色彩丰富鲜艳的要求。 所以清廷御用监的工匠们想出了一个妙计,既能让丝绸染色鲜艳牢固,又能保持色彩的淡雅温和—那就是多次反复染色。

具体方法是:首先将绿色翡翠原石打磨抛光,然后研磨成粉末。取适量粉末加水调成糊状,涂抹在白色缎子做的“衬里”上,然后再覆盖上一层白缎子并压平,使粉末的颜色充分渗透进缎子内。 最后将这两片“染色坯布”分别剪下适当长度和宽度,按照衣服的裁剪方式,留下裁片边缘作为翻边,中间部分用熨斗烫平整,这样一件“翡翠衫”就制作完成了。 完成后的“翡翠衫”还要经过打眼(穿孔)、缝制、缀扣(缝上纽扣)等一系列手工工序,才能成为清帝御用的翡翠袍。

柯晓兰柯晓兰优质答主

清代翡翠的染色方法不同于现代翡翠的染色,它是在黑色的岩石上经过酸的作用,溶解掉部分的物质,使硬玉晶体之间或者裂隙中形成空间,而这些空间中含有空气,所以形成透光的裂隙或者网纹。这些石料在煮沸的熔融石蜡溶液之中吸入石蜡,变得透明,然后放在紫红色有机染料溶液中煮沸。染色翡翠成品要经多次吸蜡和染色才能获得浓艳的颜色,它的颜色只存在于硬玉晶体之间的空隙之中,并不能渗透到硬玉内部。染色后的翡翠在紫外线下照射时会有荧光反应,而天然翡翠没有。

有的清代染色翡翠经受风化作用后,它的颜色会变成黄色,人们管它叫做“黄烟”翡翠。如果再受到后期蚀变影响,则成为绿色的翡翠。还有的翡翠经过烟浸,也变成绿色,这些都称为“烟翠”。鉴别这些染色翡翠,主要是看颜色的分布和变化,它的颜色一般呈网纹分布,与翡翠颜色分布和变色有明显的不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