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春料什么皮?
我们通常说的一手货源,就是直接来自玉矿的原石或切出的块体。这些原料在加工成成品前,会有一层皮(风化壳)包裹着。这层表皮的颜色、质地、厚度等特征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皮来初步判断原石的可能产地和品种。 先来看看不同产地原石的皮色是怎么样的—— 老坑种翡翠的原石,大多呈灰色、黄绿色、褐黄色,表面带有波浪状起伏,这是地质运动和雨水带来的铁质浸入表皮形成的。 豆种、糯种翡翠的原石,其皮色丰富且具油质感,颜色有淡黄、深黄色,也有灰褐色、黑褐色等等,其中以黄绿色与淡黄色的品种最为常见;
冰种、玻璃种翡翠的原石,一般颜色较淡,为白色或是浅黄色,表面比较光滑,会有淡淡的雾感,皮很薄,有时甚至可以看到里面绿色的翠意。 除了不同产地形成的玉石,其外皮的表现有一定差异以外,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人工处理过的B+C货翡翠会采用染色和抛光粉染色的手法,所以这类玉石的原石外皮也会有颜色,不过这一般都是人工染色,用强酸浸泡腐蚀后注入染色剂的颜色,因此颜色会显得异常突兀,不自然,多呈黑色、棕色或者是茶色。
当然,有了皮色还要能正确判别才是有用的信息哦!接下来就要看皮下的症状了。要了解这一点,你需要知道一点关于宝石学的基本知识——任何天然宝石都有双折射率,就是宝石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双重影象,这就是宝石的“晕彩”现象。而多数的天然玉石也会具有这种光学性质。 当光照射到玉石的表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眼睛,另一部分光则会穿透玉石,在其内部上下移动产生折射(这个原理可以理解为是“光打在镜子上产生的镜像”),最后经过多次折射、反射后从宝石内部释放出来,我们就看到了宝石“内部”的色彩,也就是“晕彩”。
对于多数天然宝石来说,其“晕彩”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新结晶,或者受到外来元素侵入而形成的“充填改造”。例如玛瑙就是受热液中CaO、Na20含量高的热液矿物,由碳酸盐岩石分解而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就可能含有有色离子,因此会出现颜色,这样的“色染”是内生的。
而对于某些玉石来说,其色染则是外来的。比如缅甸翡翠在形成之后,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颜色的变化,但是如果受到强酸腐蚀浸染的话,那么原有的色泽就会褪去,代之以人工着色剂的鲜艳色彩,这样的染色是对其外观的重大改变,属于外力作用的产物。 当我们看到一块玉石的原石,只要观察其表面的颜色和光泽,以及是否具有“莹光”“晕彩”等现象就可以进行初步的判断了。如果表面颜色单调,光泽明亮,没有“莹光”“晕彩”等现象,基本可以判定其为天然纯正的,即A货;反之如果有明显的人工染色痕迹,则说明这块原石已被人工改制过,即为人工处理的B货或C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