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龙叫什么?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与凤一起被称为“麟角”(《礼记·郊特牲》);而翠玉中的顶级品种则被称之为“帝王绿”,其特点是颜色极为浓郁、纯正且鲜亮。这两种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当代却神奇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还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龙腾盛世”或“盛世玉容”。 作为新玉石时代的典型代表,翡翠有着“东方宝石”之称,而龙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如今我们常以“龙凤呈祥”喻指美好婚姻,用“老龙少龙”来形容两代帝王,或在新年的时候给自己贴上“飞龙在天”的吉庆词条……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不过,虽然“龙”和“翡(翠)玉”这两个词我们都熟识且反复使用着,但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听闻,甚至有人表示不理解——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一提到“龙”,人们首先会联想到那些描绘龙的生动文字,比如司马迁在《史记·陈杞世家》中有言——“龙生九子,皆好险,上不得。”“一龙九似”的说法即由此而来。可见,我国的祖先早就意识到“龙”是一种抽象的动物形象了,而且它的每个部位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首似牛,昂鼻,利牙,像豺声”(《礼记·礼器》)“鳞象鱼”(《礼记·深衣》);“背若驼,发如猬”(郑玄注)(《礼记·檀弓下》);(尾)像牛尾……而到了元代,一些学者认为“龙”其实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如宋濂在《元史·卷一九二·志第二十九·历三》中就说:“龙,古之生物也,象形于鳞虫而刚健善飞……”他给出的理由是:“龙,神灵之物,非鳞虫所变。”
实际上,“龙”的原型是古代先民对多类动物的综合想象和描绘,这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里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例如美国的国徽上就有火烈鸟和狮子组合而成的“鹰”。作为一种文化意象,“龙”最终呈现出“鳞虫之长”的形态并拥有了“五爪金龙”的称号。 而“翠玉”则是指质地细腻、颜色鲜嫩的软玉,主要产于中国新疆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其颜色主要有青绿色、暗绿色、黑色等,以绿色为主。明代杨慎在《丹铅录》中对它有这样的描述:“翠玉,产云南,色如蓝靛而润泽,可为饰。”后来,人们在玉石原料中逐渐发现了绿色部分更浓也更珍贵的品种,于是它有了一个颇具色彩的称呼——“绿玉”或者“翠玉”。
随着现代珠宝科学的兴起和应用,人们对玉石的成分和形成原因有了更深的了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现今我们所熟知的“翠玉”——硬玉的一个变种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锰离子替代了铬离子而形成的独特晶体结构,因此它在化学成分上属于含铬的硅酸盐矿物。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锰和铬都是颜色浓厚的元素,所以从晶体角度来看,“锰铬辉石”比“铬尖晶石”更能得到深邃、浓重的绿色。但是,如果从矿物学角度看,这种深入细化的研究方法的确可以让人们对“翠玉”和“龙”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