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鼻烟什么味?

余南寰余南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近代戒烟传说的始作俑者,当属清代文学家袁枚,他说:“烟食胜似饮食。”因而,当他戒不得烟时,便称“病苦”,当他戒得了烟时,则称“病去”。此话传到慈禧太后耳中,老佛爷觉得有理,于是设宴招待袁枚,并请人上演传奇《琵琶》,以娱老佛爷和百官,因有“烟食”二字,结果袁枚被钦赐“袁扇”,意在“烟尽扇散”。

而真正嗜烟如命的人,当属宋代诗人苏东坡,据说是“一日无烟,十手捏索”,因而他常被袁枚揶揄为“苏东坡吸烟图”。元明文人中,喜欢抽烟,且好做烟戏的颇多,如宋濂、陶宗仪等人,明人王世贞在《鸣凤记》中写出“闲勒烟旗晓不动,独怜残雾坠飘蓬”一剧,说明当时戏中有戏,烟中有烟。

至于清代文人中嗜烟者更普遍,其中包含了一大批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他们边吟诗作画,边吞云吐雾,并以咏诗赞美烟标或烟具,以书画美化烟匣或竹丝烟枪,同时,也写一些讽刺鞭挞“烟民”的幽默警世歌,以教诫后人。

我国最早的烟标大约是六朝隋唐时期,由于佛教在中国盛行,人们仿效僧侣,“以纸拭鼻”,即闻到纸上烟色之美,才发现“津润满口”,于是,纸烟出现。而最初的烟标是写在纸片上,作为收藏品,烟票的。那时,在烟票上有诗有画,还有的注明烟味甜或苦等。

直至清代,人们用木刻版印成硬纸片,其上有诗有画,还有烟经、厂名、价格等。后来,为了讲究欣赏,又有了绢印软烟标。当时的印刷技术虽较以前精巧,但仍然残缺不全,致使图案大小不一,线条时断时连,有“蝴蝶斑”、“鱼鳞扣”、“蜻蜓眼”等现象,这与现代的烟标精美完整不可同日而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